查看原文
其他

黄今言:忆学高德劭的林甘泉先生

黄今言 瑶湖读史 2022-05-21

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时,江西学者与林先生合影,1996年8月,广州拍摄。从左起:陈晓鸣、邵鸿、黄今言、林甘泉、卢星、赵明、陈昌文。


瑶湖读史

读史,我们是行家


关注

Copyright© 本文由作者黄今言先生惠赐全文并授权推送,特致谢忱!除合影来自作者外,其他图片均源于网络。


作者简介

黄今言,1937年生,江西师范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原所长,教授二级,博士生导师,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,全国优秀教师,曾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等。


忆学高德劭的林甘泉先生


林甘泉(1931-2017年)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,曾任历史研究所所长,党委书记,第七、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,中国历史学会常务理事、主席团成员,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、顾问等。他学高德劭,视野宽阔,重视理论,治学严谨,论著丰硕,在先秦两汉史研究领域造诣很深,享誉中外。我在与林甘泉先生的交往中,获益甚多,留下了不少难忘的记忆。


林甘泉先生


林甘泉先生少年博学,参加革命工作较早,久闻其名,素为敬仰。但我们之间的交往是从改革开放以后,准确地说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。


1981年10月,中国秦汉史学术讨论会在西安举行,林甘泉先生是会议主持人。与会的有张传玺、周乾荣、陈连庆、朱绍侯、安作璋、高敏、林剑鸣、熊铁基、韩奍民、祝瑞开等先生。其中很多人是初次见面。大家很高兴,气氛也融洽。我拜见林甘泉先生时,他非常客气,在交谈中,介绍了会议的筹备过程,西北大学林剑鸣等先生对会务所作的努力等。第一次见面,林甘泉先生那种举止儒雅,平易近人,待人诚恳的学者风范,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在这次会议上,中国秦汉史研究会正式成立,林甘泉先生被大家选为会长。


1984年4月,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在成都举行,与会者百有余人,会议主题是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。我提交的论文为《秦汉末業税问题探讨》。大概此前我接连刊发了几篇赋税方面的文章,因而会上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和讨论。期间,林甘泉先生热情地询问我对秦汉赋役制度这一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。当时我说,目前进展较慢,对汉代的訾算和兵徭服役期限问题,还有些把握不准,请林先生指教!他说了许多,记忆较深的是:訾算问题前人谈的不多,似属财产税性质。兵徭服役期限,可能与《汉书·食货志》中一条材料的句读存在不同理解有关,的确还值得深入研究,希望通过努力有所突破。这是他对我一次富有学术含量的对话。


1986年4月,拙著《秦汉赋役制度研究》的书稿完成后,因当时自己没有电脑,用笔写了一份书稿的章、节、目寄给林甘泉先生,目的是想请他对书稿的内容、主要观点及章节安排等把把关,提供宝贵意见,以便进一步修改。林先生收到信后不久,于4月18日便给我做了回复。他在信中说:

今言同志:

       大扎收悉,迟复为歉!

       尊著《秦汉赋役制度研究》章节目录胪列甚详,用力之勤可以想见。如尚未落实出版单位,我可代为联系,但并无一定把握。历史研究所吴树平同志与出版界较熟悉,尊著可否寄他一阅,以便向出版社推荐。如蒙同意,请将稿子迳寄树平同志。顺致

       敬礼!

林甘泉先生不仅对我鼓励,说是“用力之勤可以想见”,而且还特意为我联系出版问题。这件事,使我十分兴奋也很感激!只是由于书稿此前经谷霁光先生推荐,江西教育出版社答应了出版,才未能送往北京。就在这年十月,安徽芜湖举行的中国秦汉史第三届年会期间,我去住处拜访林甘泉先生时,在畅谈中,他还关心此事,并说“您的书稿花了精力。已经落实了出版单位,算是完成了一件事”。林先生这种激励后学,助人为乐,关注学术的精神,确实令人敬佩,至今记忆犹新,友情难忘。


1993年9月,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六届年会在南昌举行,会议主题是秦汉时期的江南经济文化。由于会议规模较大,有日韩学者与会,故江西师大领导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,校长曾专门致函邀请林甘泉、李学勤、田余庆等十余位德高望重的先生莅会和指导工作。当时,林先生等也表示了一定赴会。但遇到特殊情况,他在8月21日的回信中说:

今言同志:

       日前寄上一信,请代向贵校领导表达谢意!谅已收到。江西之行,我是想去的,一则上次泰安的会没有去,许多老朋友久未见面,这次是见面的机会。二则也想看看庐山真面目,贵校校长邀请去景德镇、龙虎山参观考察,这就更有吸引力了。但事不凑巧,给您的信发出后,接余庆同志电话,据他了解,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的会也是在九月二十一日开。看来他、学勤和我都去不了江西。这真有点令人扫兴。现在会议通知尚未收到,如果评议组的会能请假,我还是想到江西去。但估计是不能请假的。此事,余庆同志可能已经给您去信,请您转告贵校校长。

       江西如果去不成,咱们只好下次会面了。

1995年7月底,当我将出版的秦汉史研究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,即《秦汉史论丛》(第六辑)寄给林甘泉先生时,他在8月3日的回信中,仍然说到:“前年江西开秦汉史研究会年会,未能前去参加,很是遗憾。明年广州开会,如无不可抗拒的事情,当争取参加,届时可和老朋友见面,多多请教。”可见,林甘泉先生对秦汉史研究会非常关心,也很珍惜学界朋友间的友情。


1996年8月,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在广州举行,有百余位中外学者与会,盛况空前。在讨论会上,林甘泉先生就秦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问题做了专题发言。他在对秦汉社会的生产和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,指出自给性生产是自然经济的本质特征;男耕女织的自然分工是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特色;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结合,而以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,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。当时,我听了林甘泉先生的发言后,很受启迪,认为他讲得很到位。所以,会议期间包括境外的历史考察,我抓住机会,多次向林先生请教。尤其是对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研究中学术界存在的不同认识,成了我们交谈的中心内容。高兴的是,林先生在与我的交谈中,非常畅快,对有争议的问题乐于谈出自己的看法。他认为“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有本质联系”的说法,难于成立。地主制经济应该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或类型。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之间,是矛盾与互补的关系,等等。他言之有据,令人信服。所以,后来出版的拙著《秦汉商品经济研究》(人民出版社,2005年)一书,关于“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关系”一节,我便参考、采纳了林甘泉先生的观点。他的不吝赐教,使我受益良多。


这次广州会议期间,我们商定邀请林甘泉先生9月份来江西师大讲学,我们也做了些准备工作。但意外的是,林先生于1996年10月4日的来信说:

今言同志:

        多年未见,广州会议得以会晤,畅叙甚欢。日前曾相约九月底随政协京九线参观团到南昌时,当抽空拜谒。但此次参观自北京出发,第一站是安徽阜阳,第二站是井冈山,南昌并未停留,失去了一次见面的机会,甚为遗憾。参观团国庆节前就回到北京。因恐吾兄谓弟言而无信,特此奉告。相信以后还有请教的机会。顺颂

       著祺!

林甘泉先生向来很讲信用。这次因工作繁忙,不能来校讲学,我们完全可以理解。不过,他多次说到要来江西师范大学的意愿,未能实现,确乎有点惋惜。


1997年8月,我和温锐同志前往北京拜访林甘泉先生,汇报我校历史学科建设和学位申报工作问题。林甘泉先生百忙中接见我们,非常盛情。他说:“您们那里,中国经济史、军事史都有优势,谷霁光先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,现在仅有中国近现代史和经济史、地方史硕士点。博士点问题,可惜谷老生前没有申报,错过了机会。”事隔几个月,评审会结束后,林先生于1998年1月2日在给我的信中说:“学位委员会评议组的会议日前结束,结果想必您也知道。贵校申报的中国古代史硕士授权单位已获通过。但申请专门史(经济史)博士点,估计是通讯评议未通过,所以,在提交评议组的名单中,没有贵校名字,这样也就无从评议了。贵校的经济史、军事史研究都有相当实力,上次我曾和您说过,如果谷老生前申报博士点,就不会留下这个问题了......相信总可解决,希望您们继续努力。”(后来我校中国史博士点已获通过)林甘泉先生对我校的学位申报工作向来极为关心,对历史学科建设曾提出了不少指导性意见。其情景我们难以忘怀!


林甘泉、黄今言、温锐  

1997年8月在林先生家里合影


1999年6月8-10日,“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暨庆贺李文治先生九十寿辰学术讨论会”在北京举行。出席会议的有何兹全、宁可、漆侠、林甘泉、经君健、方行、李根蟠、李伯重、秦晖、魏金玉、李伟志、林文勋等先生,约50余人。首先,经君健以“史学大家,后学楷模”为题介绍了李文治先生的经历与贡献。接着,大家对中国社会形态变化,地主制经济及其特点,地主制经济的分期、地位及评价,地主制经济下的租佃关系,商品经济与地主制经济的关系,以及地主阶级的分析与评价等,进行了广泛地讨论。会上各抒己见。林甘泉先生指出:地主制经济有如李文治所谓的宽派,也有只将其视为租佃关系的狭派。他赞成李文治先生的看法,地主制经济要从经济结构来理解。认为地主制经济进步与否,应该看是否具有比较优势,要将其放到一定的时间空间坐标中进行比较,明清时期从纯经济角度、孤立地看,封建地主制经济还有进步,但从比较优势的角度,放在世界范围内,西方完成工业革命后,地主制经济应该是落后了。他在讲到地主制经济与商品经济时认为:在中国古代地主制经济下,商品经济也相当发展,这与西欧封建领主制时代不同。我们在肯定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时,也要说明地主制下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。地主制经济的发展变化,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制约与促进的互动作用。他重申不同意“地主制经济与商品经济有本质联系”的观点。百家争鸣,学术气氛甚浓。我参加这次会议,很有启发。不仅对地主制经济有了较全面的认识,而且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林甘泉先生一些学术思想的了解。


1999年8月林甘泉先生主编的《中国经济通史·秦汉卷》上、下册,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。他当即寄赠了一部给我阅读。这是国家社会科学“七五”重点项目,在李祖德、田人隆、王子今等先生的参与下,经过多年通力合作完成的宏篇巨著,80余万字。其规模之大,内容之全面,信息量之大,都是空前的。我拜读之后,觉得该书超越了前人,成就斐然。在欣喜之余,我写了一篇读后感,题为《一部开拓创新,求实崇真的力作》,直寄林甘泉先生,陈述了自己的看法。我认为这部著作的成就和特色明显:(一)、在“绪论”中对秦汉社会、生态环境、产业结构、社会经济形态等许多问题做了较为精当的表述,提出了富有创意的新见。(二)、该书在广泛吸收已有成果的同时,在农业、货币、财经、特别是土地制度、交通运输方面多有突破和创获。(三)、对秦汉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、家资、生活消费及少数民族经济等,填补了前人未及的空白,加强了薄弱环节研究。(四)、史料宏富,不尚空论,求实崇真,在学风方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当然,该书也有美中不足。这主要是:有个别史实的分析、判断稍欠准确;各章之间,有些地方“贯通”不够等。林甘泉先生在收到我的看法后于2000年8月10日的回信中说:

今言先生:

       惠书并大作《秦汉经济史》书评收到。我因去吉林参加郭沫若研究会年会,离京数日,迟复为歉!

       您对拙编《秦汉经济史》过奖,实不敢当。书印出后,我有时又随手翻阅,觉得要是不因出版社催促而急于发稿,再假些时日斟酌修改,也许质量可以更高一些,而少一些遗憾。亡羊补牢,只有俟之将来了。您的书评,看来是下了功夫,经过认真思考的。指正之处,深中肯綮,十分感谢。可惜的是,您太客气,对书中的不足和失误未能多加批评。我想把大作中一些过奖之词稍作改动,请《中国经济史研究》编辑部考虑是否可采用。联系结果当再奉告,不知您自己有无其他安排?顺颂

       著祺!

林甘泉先生说不能“过奖”,还有“一些遗憾”。这是他谦虚谨慎、治学严谨的一贯风格。他对待学术精益求精的态度,尤当值得后人学习!其实,他主编的这部《秦汉经济史》确实反映了新的研究水平,对经济史研究作出了贡献,是一部难得的好书。我在《中国经济史研究》(2000年第4期)书评中所说的,都是事实,应该说是比较客观公允的评价。


2005年秋月,中国历史上的“三农”问题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,该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李根蟠先生所主持。当时,有不少专家赴会,群贤毕至。与会学者就历史上的农业、农民及农村问题,发表了许多有益的见解。我也不揣浅陋,就汉代农民“背本趋末”问题谈了些看法,内容包括:农民背本趋末的规模与表征、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等。我的发言,在会上产生了些共鸣,林甘泉先生也表示总体上认同,并谈了些看法。我回到南昌后,经过几个月的再度思考,将在会上的发言稿,整理成文字,写了《汉代农民背本趋末的历史考察》一文,寄请林甘泉先生赐正。林先生看了我的文稿后,在2006年6月22日的回信中说:

今言先生:

       大作《汉代农民背本趋末的历史考察》拜读,很有启发。尊意农民“趋末”有一定的历史正当性和进步性,甚是。农民参与盗铸货币问题,鄙意不排斥少数农民合伙经营,但多数是为地主豪强雇佣而被官府视为盗铸者。盖盗铸货币需要投入较多资本,亦非一家一户个体农民所能从事。此意见不一定正确,仅供参考。 即颂

       著祺!

当我接到林先生的回复后,有关农民参与盗铸货币问题,觉得自己在文章中没有说清楚。林先生指出的意见是正确的,对农民应该做具体分析。所以,我对文章修改时增加了一段,并特别强调了文献中提到盗铸货币的“民”,主要是社会上的“不轨逐利之民”和一部分“致富欲强的农民”。力求使自己的观点与林甘泉先生的赐教相接近,也力求更加符合历史事实。后来这篇文章在《中国经济史研究》2006年第4期能够得到快速发表,或许也是林甘泉、李根蟠两位先生推荐的结果。不然,不可能享有这种待遇。深表感谢!


综上所述,只是我与林甘泉先生学术交往中的一些片段或几个具体事例的回忆。


三十多年来,我与林甘泉先生大概有缘分,除了面交及书信交往之外,还经常有电话往来,最后一次听到他的声音是2017年元旦期间。在长期交往中,深感林甘泉先生无论“人品”还是“学品”,都值得称道,亦师亦友,令人尊敬。如今林甘泉先生驾鹤仙逝,是史学界的重大损失。欣闻历史研究所拟编辑出版《林甘泉先生纪念文集》,特书此文,追思故友。



本期编辑:徐欣蕊

瑶湖读史出品 | 欢迎分享 | 转发朋友圈


瑶湖读史

瑶湖读史

Big History Reading Club

读史讲座 | “瑶湖畔读大历史”读书会

参观江西省博物馆 | 读史论坛 | 观影活动


长按识别二维码   关注我们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